“啃硬骨頭”闖難關 專家建言中國改革“方法論”
摘要:基于當前新發展格局,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原會長宋曉梧指出,尤其對于實現國內大循環而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極其重要,“它不僅是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舉措,還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環節”。二次分配要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方向,深化基本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較大幅度提高直接稅比重,較好發揮二次分配縮小貧富差距的作用。以金融改革為例,他指出,相關措施要具有整體性、系統性的觀念和方法,要關照彼此聯系,從而加強改革發展的協同性,避免部分領域在重點突破、單邊突進時制造新風險。
(經濟觀察)“啃硬骨頭”闖難關 專家建言中國改革“方法論”
中新社北京10月12日電 (記者 王恩博)當前國內外復雜形勢下,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面臨不少新情況新問題,改革腳步走向何方備受關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12日在北京舉行“改革思維和改革方法”研討會,怎樣打通改革淤點堵點成為與會專家聚焦的話題。
改革進入深水區,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各種矛盾疊加,風險隱患集聚……在此背景下,專家們并不諱言眼下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面臨艱巨任務。
“改革本身就是一個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過程。”國家發改委原副秘書長范恒山表示,如今中國改革已進入“啃硬骨頭”的階段,矛盾越來越尖銳,風險越來越大。在此情況下,既要大膽開拓,又要化解矛盾、控制風險,難度必然增大。同時,改革正從個別方面走向全面,從經濟基礎走向上層建筑,從小配套走向大配套,難度也勢必顯著提升。
深化改革需要攻堅克難,抓手在何處?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學術委員會主席劉國恩眼里,關鍵詞是“開放”。
他表示,自1978年以來,中國的改革幾乎從未離開過“開放”二字,這既是中國改革的本質和要領,也是一種自我定向。展望未來,判斷改革思路正確與否,一個重要判斷標準就是其能否促進中國社會、經濟、文化、法制、政治等各領域進一步開放。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亦指出,面對復雜環境,加快推進高水平開放、打造高質量市場經濟是應對不確定性的重要選擇。他注意到,今年上半年中國就推動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出臺了重要文件,并推出自由貿易港建設、自貿區擴容等舉措,這都將加快上述“雙高”進程,從而助力中國經濟應對沖擊,實現較快復蘇和穩定增長。
而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執行局主任張曉強看來,改革需要堅持戰略思維和創新思維。他舉例說,在3G時代,中國全力支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TDS-CDMA技術發展,在資金、工程技術等方面給予一定傾斜。這一具有高度前瞻性和戰略性的決策,為如今5G時代中國移動通信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奠定了基礎。
基于當前新發展格局,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原會長宋曉梧指出,尤其對于實現國內大循環而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極其重要,“它不僅是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舉措,還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環節”。
他建議,總體而言,一次分配要適度向低收入者傾斜,尤其要關注農民工群體,同時規范分配秩序,縮小城鄉、區域、行業間差距,完善工資集體協調機制,調整最低工資標準;二次分配要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方向,深化基本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較大幅度提高直接稅比重,較好發揮二次分配縮小貧富差距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必然涉及體制機制和政策創新,而創新本質上是一個試錯過程,不可避免出現一些風險隱患。
“在給市場充分空間的同時,也一定要給改革設定基本邊界和底線,這個底線就是系統性風險管控”,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高級專家曹紅輝提醒。以金融改革為例,他指出,相關措施要具有整體性、系統性的觀念和方法,要關照彼此聯系,從而加強改革發展的協同性,避免部分領域在重點突破、單邊突進時制造新風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