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改革論壇網 論壇網-我院動態

    張 娟:發現歷史

    時間:2023-03-16 14:42 來源:中改院

    為了獻禮改革開放45周年,向青年講好改革開放故事,近日,中改院院長遲福林教授新著《親歷改革:與青年談改革開放》正式出版。3月8日下午,中改院機關黨委組織開展《親歷改革:與青年談改革開放》讀書分享會暨慶“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主題學習活動。以下是中改院改革開放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娟分享摘要。

    今天我想分享幾個詞。

    第一個詞,是“人民的歷史”。看完院長的《親歷改革》,我最大的感受,書中體現了對人民群眾、老百姓關切的問題的講述和回應,一部“人民的歷史”故事。看過之后,每每回想起書里娓娓道來的那些親身講述,都讓我感同身受。

    1.關于“幸福”的故事

    書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我國這樣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不正是通過改革開放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嗎?”。

    我想到關于我奶奶的故事。奶奶生于1922年,走的時候是2022年10月,活了100歲零9個月。經歷過橋洞下帶著孩子躲日本軍,戰亂中的她曾經遭遇一大箱的銀元被搶劫一空,經歷過新中國成立以后工商業改造,經歷過支持“知識青年下鄉”,把孩子送農村改造,經歷過文革被批斗。但是我的記憶中,老人家在年歲大的時候,跟我們說的最多的是什么?“我真幸福啊,真沒想到,年紀這么大了,還能領到政府發的錢。”奶奶領的第一筆津貼是2005年左右發的城鎮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從開始的幾百元到一兩千元。

    從《親歷改革》書中,我們可以看到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這個改革目標貫穿了改革的全過程。

    2.關于“命運”的故事

    書中有這么一句話,讓我想到了我父親的命運。“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主要動力來自于每一個社會成員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則是這種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制度性保障。”

    父親是一個老高中生,在準備考大學的時候,被告知不能考,因為是工商業地主子女,屬于“黑五類”(即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壞分子和右派分子)的子女。父親是個聰慧的人,學習成績很好,不能考大學對他打擊很大,后來氣的得了肺癆。改革開放以后,他才迎來改變命運的機會,不是因為考大學,是鄉鎮企業的興起,鄉鎮企業需要技術人員,需要管理者。父親1983年從公社的農技員到一家鄉鎮企業從事質量管理,90年代做到了當時湖南省為數不多的“高工”。

    《親歷改革》一書中在這一章節中對我國鄉鎮企業發展政策進行了分析,認為它是一個“偉大的創造”,“是改革開放的新事物”。90年代末2000年初“抓大放小”過程中,很多鄉鎮企業被轉賣停產,但是也有一部分鄉鎮企業存續發展的很好。不管怎么說,鄉鎮企業蘊含的能量,給當時的國企、民營經濟、老百姓帶來了命運的改變,在歷史上是不能磨滅的。

    3.關于“潛力”的故事

    書中有這么一句話:“我國的個體工商戶,就是在面對困難、解決困難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實現了巨大的發展,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書中花了很多筆墨去談民營經濟政策的演變、曾經面臨的困難,這讓我想到了我的母親和我的家鄉邵東。

    我家鄉是湖南邵東,歷史上地理交通不方便,產業資源少。母親說,三年困難時期沒得吃,吃的是“觀音土”。1978年的GDP才1.77億元。改革開放40多年來,在國家民營經濟政策的支持下,邵東發展成為了“民營之都”,1996至2000年,邵東的國民生產總值排在湖南縣級第二,僅次于長沙縣。1993年邵東工業品市場新建,甚至造就了中西部地區經濟的“邵東現象”。但是我知道,很多都是被逼出來的。母親就是其中一個小商品從業者,原來工作的鄉鎮企業垮了,家里孩子小的小,大的還沒成家,全家生活來源都斷了,就學別人擺地攤賣床上用品、開店,到工業品市場從業,也經歷過一場大火讓一切回到起始點,又得從頭再來。這樣小商品個體戶的奮斗史,在我們家鄉數不勝數。家鄉的小商品經濟雖小,形成的產業生態、產業鏈卻容納了很多就業者,這種較為原始的商品經濟形態也為整個縣的經濟發展、工業化發展轉型提供了基礎。邵東獲得2022年全國制造業百強縣(市)榜單、2021年全國服務業百強縣(市)。

    《親歷改革》一書中提到“民營經濟命運的改變,解放了蘊藏在千百萬創業者身上的無限潛力,激發了蘊藏在億萬民眾中的無限活力”,無數家鄉個體戶的奮斗史、一座小縣城的發展史就能很好地佐證了這點。為了人民的幸福,為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如何繼續發揮好民營經濟的作用,也正是未來需要進一步破題的。

    第二個詞,我想分享的是,“不僅僅是歷史”。

    《親歷改革》一書中,跟我們分享的改革開放歷史,但我理解,這“不僅僅是歷史”。書中涉及的重大問題,都衍生到未來改革面臨的難點焦點。這不禁讓我在想,改革開放到底是什么?學習改革開放史是為了什么?我理解,改革開放是一種最中國化的發展邏輯、文化邏輯和信念邏輯。

    第三個詞,我想講的是“我們與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45周年了,這幾十年,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改革開放不是一個政策詞匯,也不是一個學術用語,不是冷冰冰的在大事記中的記載。它,其實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書中展示,院長投身改革研究事業40年、投身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35年、創立中國改革智庫中改院并堅持32年親身經歷。堅守中,感受到的是院長滿滿的“憂國”情懷,正是這種情懷成為“堅守”的重要力量。

    (作者系中改院改革開放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首頁
    相關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