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雷:認識改革開放與傳承改革開放
為了獻禮改革開放45周年,向青年講好改革開放故事,近日,中改院院長遲福林教授新著《親歷改革:與青年談改革開放》正式出版。3月8日下午,中改院機關黨委組織開展《親歷改革:與青年談改革開放》讀書分享會暨慶“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主題學習活動。以下是中改院RCEP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胡雷分享摘要。
今年是改革開放45周年,《親歷改革:青年談改革開放》的出版,是獻給它的一份珍貴禮物,也是青年人抓住機會,學習、認識改革開放的一本優秀讀物。
歷史的魅力在于讓人知道從哪里來,從而幫助人們思考將向哪里去。本書以遲院長的親身經歷,體現了改革開放歷史的一種縮影,幫助人們尤其是青年人認識改革開放從哪里來,又應怎樣前進。讀完本書,我感到它給讀者呈現出三個方面的重要問題,也是我作為一名青年人的一些思考,即什么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什么好處?改革開放的未來在哪里?謹以這些思考認識改革開放與傳承改革開放。
書中提到兩則故事。一則是“跛腳老漢”的故事,一則是“集體公約”的故事。我是90后,從小在城市長大,對自己同時期的、與自己的生活狀況迥然不同的社會現象感知是比較少的,對改革開放前像書中院長所描述的那些經歷的感知更加少,因此聽到這樣的故事才會被深深觸動。就是這樣的觸動,讓我能從真正意義上去體會院長常跟我們說的家國情懷。情懷是什么?我認為如果看到這樣的故事沒有觸動,代表這個人他是麻木的,我覺得一個麻木的人是做不了改革,研究不了改革的。
我讀小學的時候,去過貴陽的一個地方,那里有一個坡,坡下和坡上分別有兩座小學,坡下的小學,里面的小朋友穿的非常漂亮,操場非常大,樓房也非常好;坡上的小學,沒有低年級,只有五年級和六年級,只有兩個班,一個年級一個班,窗戶是爛的,窗簾也沒有,桌子椅子都非常破。兩座小學處在同一個地理位置,辦學條件卻有如此大的區別。
通過這些故事可以看到,未來的一些發展問題仍然要靠改革開放來解決。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仍離不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改革的未來需要青年人加強改革開放史學習,以認識改革開放、傳承改革開放。
(作者系中改院RCEP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