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琪琪:讀讓農民工成為歷史、民營企業發展有感
5月4日,在“五四”青年節之際,為弘揚和傳承“五四”精神,進一步學習理解改革開放史,增強對參與改革開放事業的使命感、責任感,中改院機關黨委、團委組織開展了《親歷改革:與青年談改革開放》讀書交流會。以下是中改院海南自由貿易港研究所研究助理苗琪琪的分享摘要。
很榮幸今天可以作為青年代表之一,在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讀書感受。
我出生的時候恰好是改革開放20周年,對改革開放的了解很多只是歷史書上一個需要背誦的名詞,或者是一張張簡單的圖片。但是當我第一次翻看《親歷改革:與青年談改革開放》這本書的時候,就被書中一粒發霉的花生米所吸引,慢慢地由淺入深,了解中國為什么選擇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漸漸地就越看越入迷。從我的角度而言,我們這一代的青年人,其實是非常需要這樣一本書,去通過一件件小事身臨其境地感受改革開放45周年的變化與來之不易。正如院長在書中所說:“只有全面、客觀地學習改革開放史,才能夠使廣大青年了解改革開放的歷史性作用,才能理解‘改革開放使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
我今天的分享主要圍繞著自己比較有感受的農民工和民營企業這兩章展開。
第一個讓我很有感觸是書中的一個問句“農民工不成為歷史,行嗎?”
我出生于農民家庭,我家地理位置比較特殊,三面朝田,所以每年回去都可以看到一些土地的新變化。我的家鄉是榨菜之鄉,每到五六月份榨菜收割的季節,家里的所有人都會出去割榨菜,搬個小板凳,坐在田地里,忙不過來的話,還需要雇人幫忙一起割,割完之后一車一車地拉去附近的榨菜加工廠出售,獲得一筆不小的財富,等到秋天就開始收獲、售賣黃花梨。慢慢地到我讀初高中的時候,爸爸媽媽那一輩人從務農變成了務工,榨菜收割的農忙時節就消失了,黃花梨樹也被砍倒了,田地里也開始只種一些自己愛吃的蔬菜水果,吃不完就分給鄰居,剩下的就任由其腐爛。再后來,隨著奶奶那一輩人的老去,家里的田地開始雜草叢生,慢慢被荒廢。到現在我回家,家鄉的土地已經被榨菜加工廠成片租賃,開始規模化生產,播種、施肥、農藥也開始用上現代化的工業設備,比如無人機撒農藥。從理論上而言,像我這樣帶著農村戶口進入城鎮工作的年輕人,也是傳統意義上“農民工”的一份子。但是也可以看到像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從出生開始就沒有從事過農業勞動,甚至我們的父母現在也很少從事農業勞動,并且我們已經成為了城市發展的一份子,和城鎮居民擁有平等的機會、公平的發展,“農民工”也漸漸地成為一個只出現在新聞中的名詞。
第二個讓我感觸很深的是民營企業,尤其是“投機倒把罪”一詞。
浙江是民營企業第一大省。如果將浙江民營企業看作一座金字塔,塔底是大量中小微企業。截至2021年,浙江省共約有835萬戶民營主體;在金字塔的腰部,是營收5億元以上民營企業,現在是138家;而傲立塔尖的,就是上榜“中國民企500強”的企業,2022年浙江共有107家,上榜門檻為263.67億元營收。也有很多大家非常熟知的企業,都是從浙江的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比如阿里巴巴、吉利汽車、娃哈哈、方太等。
但大家最熟悉的肯定是義烏小商品市場。書中提到的“投機倒把”需要農民長途販運、倒賣。但是隨著互聯網的盛行和物流行業的發展,現在很多浙江的民營企業只需要網絡倒賣,義烏就是最好的例子。我家只是浙江的一個小鄉村,但是民營經濟的發展非常迅猛。有一年暑假我在家里學車,一起的有一個30多歲的女學員,她家是做電商白手起家的。她們的運營模式是,以1-2元的價格從本地的制造商批發手持小電扇,然后再以9.9元的價格網上售賣,以大量的包裹快遞壓低物流價格,凈利潤可以達到一件5元錢,一天可以賣上千甚至上萬件。她家就是通過這種網絡倒賣的方式,僅僅兩年時間就購買了一輛寶馬的敞篷跑車。現在也有同學自己創業直播帶貨,雖然不是很出名的主播和平臺,但是也能年薪百萬。所以,在浙江民營經濟的發展勢頭非常迅猛。
以上兩部分是我有著切身體會的內容。恰逢“五四”青年節,我也想圍繞青年人延伸一些我的讀書感受。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封面“青年人是改革開放的未來”,我的腦海中立馬蹦出的是《覺醒年代》中的一幅畫面。29歲的陳延年和26歲的陳喬年,兩個年輕人一邊走著,一邊腳上從皮鞋變成了血肉模糊的腳鐐,面前的道路從去往海外的出國之路變成了血和花交織的刑場之路。畫面的對比非常具有視覺沖擊力。陳獨秀先生送別兩個兒子,滿眼淚水地說到“讓我們子孫后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換來的幸福吧!”但是在他們前仆后繼犧牲的時候,也并不能確定這是不是一定就能換來他們想要的結果,可他們選擇了相信,也愿意相信。百年后的今天,雖然中國的經濟發展實現了飛躍,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質的提升,但是我們仍然需要看到我國的產業結構、消費結構、科技結構、能源結構、城鄉結構、貿易結構仍然有較大的轉型空間,我們仍然需要用改革的辦法不斷破解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我們所處的新時代給我們提供了新的起點,卻也加深了我們對時代的誤解。
前兩天,我在社交平臺上看到一個來自上海網友的評論:有人說沒坐過地鐵就離譜了。下面有一位來自西北在黑龍江上大學的網友回復:離譜嗎?我沒有坐過。你見過土地嗎?我的意思是那種最原始的土,里面有各種各樣奇怪蟲子的土,被田鼠打過洞的土地。你見過土豆是怎么長出來的嗎?我的意思并不是那種被你們當成實驗和觀察而種出來的土豆。你見過秋收時那地里會翻出多少土豆嗎?你知道長在半山腰的菜籽和麥子是怎么收的嗎?你見過晾在地上的牛糞嗎?你睡過炕嗎?用那種牛糞燒的炕。你見過泉眼嗎?喝過真正山上的泉水嗎?可是這些我都知道。大西北是我的家,青海是我的故鄉,我所說的這些東西養育了千千萬萬個我。沒有坐過高鐵很好笑嗎?今年我出來讀書才第一次坐了飛機,我原以為國際化的大都市養育出來的都是祖國的精英,是中國繁榮昌盛的象征,可現在我發現原來他們同三四線城市的人沒有區別。你活在國際化的大都市,你是不是覺得中國的每一寸土地都跟上了時代?中國的每一個城市都實現了國際化?那我告訴你,沒有。與其在這問這種無知的問題,倒不如多去了解一下中國真正的國情,因為它會告訴你想要的答案。
正如院長在書中所說“當一個時代年輕的人群成為社會的主體,他們對體制、政策以及自己所處環境的評價,已經有了一套新的參照系,也有他們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更高預期。”身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做好每一件事,認真負責地做好每一項工作,前路漫漫亦燦燦,篤行步步亦驅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