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福林: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贏得未來
今年是改革開放45周年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10周年。45年來,我國通過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極大地激發了市場活力與社會活力,實現了經濟現代化的歷史跨越。
今天,面對內外發展環境的深刻復雜變化,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站在了新的歷史節點。回答好、解決好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現代化經濟強國建設、促進全球經濟再平衡等全局性的重大課題,是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應當承擔也必須承擔的歷史使命。
一、改革仍是解決發展問題的關鍵。要以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形成良好發展預期
當前,我國仍處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面對外部環境不確定性明顯增大以及國內經濟增長等諸多挑戰,牢牢把握發展是第一要務不動搖,要以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激發市場活力,釋放中長期經濟增長潛力。
1. 以改革自信提振市場信心,增強增長動力。一方面,短期經濟增長的困難加大、矛盾增多。另一方面,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蘊藏著巨大的增長潛力。估計到2035年,生產性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有望由目前的30%左右提升到50%-60%;服務型消費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有望由43.16%提升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有望由47.7%提升到65%左右。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也是未來10-15年實現5%左右經濟增長的最大底氣。
重振市場信心、穩定發展預期重在深化改革的務實行動。這需要進一步深化有利于釋放民營經濟活力的市場化改革,需要推進有利于釋放經濟增長潛力的結構性改革。例如,消費預期不足既有優質服務供給短缺的因素,更有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滯后導致收入結構失衡等因素的制約。要以結構性改革化解供給與需求、工業與服務業、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等結構性矛盾。
2. 以深化市場化改革的務實舉措重振市場活力。穩市場重在穩市場主體。我國擁有14億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和1.7億戶市場主體這一全球最大最有潛力的大市場。問題在于,當前發展預期弱化成為市場主體活力不足的重要原因。提振市場信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尤其是民營企業活力,要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將中央一再強調的“兩個毫不動搖”破題落地。
3. 以嚴格規范政府監管行為為重點優化營商環境。當前,市場主體活力與動力不足,不得不說與某些地方政府的市場監管行為不規范、基層監管不透明等問題有直接關系。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和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要求,核心是規范政府行為,強化公開、公平、公正競爭的市場環境。實踐證明,只有“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才能打破監管的“黑匣子”,才能破解以強化監管為名設置的各種制度障礙和市場壁壘等行為。由此,改善營商環境,重振市場信心。
二、改革自信仍是深化改革的關鍵。要以堅定的改革自覺與務實行動形成良好的改革氛圍
今天,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面臨的挑戰和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為此,要堅定改革自信,凝聚改革共識,增強改革預期,以更大魄力實現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
1. 堅定改革信念,增強改革自覺。要以堅定的改革自信自覺地抵制某些質疑改革、否定改革的傾向。例如,不能把民營企業家等同于資本家,不能把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某些問題與改革劃等號,“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面對改革的新形勢與新挑戰,深化改革要主動回答時代之問。社會群體對改革的基本訴求已不再是“吃飽飯”的問題,而是自身的全面發展。深化改革要主動回答利益關系之問。以往的改革,是多數人普遍獲益。今天,深化改革深刻觸及到各種利益關系的調整,改革的“硬骨頭”,硬在“利益”調整上。深化改革要主動回答行動之問。改革是闖出來、拼出來、干出來的。要防止以“喊口號、重程序、防風險”為特點的形式主義,不能以強化規范為名,走“回頭路改革”;以發文件代替實干,搞“文件改革”。今天,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需要更多的“改革實干家”,需要更多的改革務實行動。
2. 以更大魄力、更務實的行動促進重大改革的突破。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10年來某些改革有重大進展與重要突破,如擴大開放超出預期。同時也要看到,有些改革缺乏實質性進展。以金融改革為例,“加快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是中央對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要求。受多種因素影響,這項改革尚未取得重要突破。人民幣國際化雖有進展,但與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是不相適應的。按中國人民銀行《2022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22年一季度,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占比為2.88%。再以戶籍制度改革為例,10年來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的缺口僅縮小了1個百分點,這與中央關于“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的要求有很大差距。由此,城市化建設進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等事關中長期發展的重大結構調整都受到較大制約。
增強改革預期,重在務實行動,重在嚴格落實中央已經部署的各項改革。為此建議:第一,建立改革責任制,對中央既定的重大改革決策,建立嚴格的行政問責制度。第二,形成以結果為導向的監督機制,強化重大改革落實的剛性約束。第三,把改革作為考核官員政績的重要內容,以獎懲分明、獎優罰劣激勵干部的擔當作為。
3. 人民是改革主體。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要把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與自下而上的基層創新相融合,鼓勵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改革。一是建立完善重大改革聽證制度,實行重大改革開門問計,為改革建言獻策;二是建立健全改革第三方評估機制,客觀評估改革成效;三是完善改革容錯機制,允許、鼓勵、支持基層在改革創新上大膽試,大膽創;四是推行綜合授權改革,在明確界定“底線”的前提下,賦予地方一攬子改革自主權。
調動人民參與改革的積極性,就是要增強人民對深化改革的獲得感。這就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并把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等作為落實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的重大舉措。同時,以提高公共消費比重為重點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三、開放仍是促改革、促發展的關鍵。要以高水平開放的重大舉措形成深化改革的重要推動力
“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適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大趨勢,要堅定實施以自由貿易為主線的高水平開放,以贏得我國改革發展的主動,贏得國際合作與競爭的主動。從這個意義上說,開放是最大發展、最大改革、最大安全。
1. 實現更大程度的市場開放。擴大市場開放仍是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例如,2012-2022年中國消費品進口額增長超過1倍,促進了消費結構的轉型升級;知識密集型服務進口增長超過70%,促進了貿易結構的轉型升級;高新技術產品進口額增長超過50%,高新技術產業外商直接投資占比提高了2.6倍],促進了科技結構的轉型升級。下一步,我國擴大服務業市場開放將有重要突破。例如,將大幅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支持社會資本、外資更加便利地進入仍具有相當大投資空間的服務業領域,實質性破除各類“玻璃門”“彈簧門”。有專家建議,立足中歐服務業合作的巨大空間,主動單向實施《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中方承諾。我認為,這是一個有重要價值的建議。
未來幾年,在全球市場需求空間擴張乏力的背景下,我國進一步放開市場,將對世界經濟增長帶來重大利好。前不久,習近平主席明確提出,未來5年(2024-2028)中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進出口額有望累計超過32萬億美元、5萬億美元。我國以更加主動的開放,“讓中國市場成為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大家的市場”。
2. 以制度型開放倒逼深層次制度性變革。開放與改革直接融合、制度型開放與制度性變革直接融合、邊境內開放與市場化改革直接融合,是新階段我國高水平開放的突出特點。我國積極主動申請加入CPTPP,將高標準的國際規則體系延展到國內,在規則對標對接中形成深化改革的倒逼壓力與動力;全面確立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確保內資與外資、民企與國企在要素獲取、準入許可、經營運行、政府采購和招投標等方面一視同仁、平等對待。
服務貿易開放直接依賴于制度型開放的突破。2022年,我國服務貿易占外貿總額的比重為12.4%;同期,全球平均水平為22.3%。縮小我國服務貿易占比與全球平均水平的差距,需要以制度型開放加快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要盡快全面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要在教育、醫療健康等領域率先引入國際先進管理標準;要在對接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中推動數據要素安全有序流動。同時,以服務貿易開放為重點加快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以粵港澳服務貿易一體化帶動粵港澳服務貿易便利化、自由化。
3. 以主動開放推動自由貿易的重要突破。推動單邊開放,是我國由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邁進的主動選擇、戰略選擇。前不久,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向國際社會宣布了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這是中國主動開放的重大舉措,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許。建議分國別、分產業制定實施向東盟單邊開放的政策,實現中國-東盟自由貿易的重大突破。
在世界經濟有可能面臨“失去的十年”的背景下,中國實現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突破,不僅將贏得中長期經濟的可持續增長,也將對全球經濟增長與經濟再平衡產生重大影響;不僅將加快中國現代化經濟強國建設進程,也將對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發揮重要推動作用。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